在广东开平虾村新村的田野上股票配资资金,立着一栋栋看着像欧洲古堡一样的洋楼,这就是碉楼。
很多人以为这是什么有钱人的度假村,但其实它们是一百多年前,那些在海外拼命的虾村人,把一辈子的血汗钱寄回来盖的家。
可奇怪的是,房子刚盖好没多久,主人就拖家带口地走了,70多年再也没回来,留下了这些华丽的“无人村”。
这背后,不是简单的荣归故里,而是一代人,在一百年里,两次选择离开家乡的辛酸和无奈。
被逼出来的“淘金梦”一百多年前,那时候的开平虾村,日子过得是真叫一个苦,地就那么点,人却越来越多,根本不够种。
展开剩余89%更要命的是,当时的社会乱得很,土匪到处都是,村子和村子之间为了抢水抢地,动不动就抄起家伙打架。
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,能平平安安活下来,就算烧高香了。
留在家里是死路一条,唯一的活路就是往外走,也就是“出洋”,他们不是心里有什么发财大计,纯粹是被穷和乱给逼上了去国外的船。
那会儿,只要听说哪里能挣钱活命,不管是美洲、澳洲还是东南亚,他们就往哪里钻。
这第一批出去的人,大多是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民,他们在美国,跟着大部队一起修铁路,每天累死累活。
在加拿大,没日没夜地挖金矿,或者在大城市的角落里,开个小洗衣店、小餐馆,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,拿的是最少的钱。
除了辛苦,还得天天忍受外国人的白眼和欺负,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股劲儿,越是苦,越是能熬。
他们对自己抠门到了极点,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,省下来的钱,都通过一种叫“银信”的方式寄回老家。
这“银信”,其实就是信和汇款单合在一起的东西,上面可能就简简单单几个字,报个平安,但那每一个字背后,都是在海外流的血和汗,和对家里人的挂念。
他们心里没别的念想,就一个最简单的愿望,让家里的老人孩子能吃上饱饭,能活得好一点。
荣耀和恐惧时间一天天过去,这群虾村华侨里头,有些脑子活、又能吃苦的人,慢慢在国外站稳了脚跟。
他们靠着胆子和诚信,从最底层的劳工,变成了自己做生意的老板,手里有了钱。
但不管在外面混得多好,心里最惦记的,还是老家的那片地,中国人讲究“落叶归根”,这四个字,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。
从二十世纪初开始,这批在外面发了财的虾村人,带着一辈子的积蓄和在国外见过的大世面,陆陆续续回到了开平。
他们回到家乡,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盖房子。
盖房子不光是为了让家里人住得宽敞点,更是为了告诉乡亲们,我某某某在外面混出头了,光宗耀祖了!
他们把自己在西方国家看到的建筑图纸带回来,请老家的工匠,用从国外运回来的钢筋水泥,虾村的东边盖起了一座座别墅。
这些新盖的村落就被称为“虾村新村”,如今也被称为“加拿大村”。
这些楼,什么风格都有特别混搭,你可能在同一栋楼上,既能看到欧洲教堂那种尖尖的顶,又能看到罗马建筑那种大柱子,但屋顶上铺的,又是中国传统的琉璃瓦。
这种混搭看着奇怪,却正是那代人的想法:西方的东西确实坚固、漂亮,但老祖宗的东西也不能丢。
不过,这些酷似碉楼的别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,这恰恰暴露了他们心里的不安。
你有钱了,风风光光地回来,也就成了土匪眼里的“大肥肉”,那时候的开平,土匪还是非常猖獗,绑架有钱人要赎金的事儿,隔三差五就发生。
所以,碉楼必须盖得跟个堡垒一样,墙修得有半米厚,窗户开得又小又高,还焊上了粗粗的铁栏杆。
楼顶上,都建有像燕子窝一样的岗哨,可以三百六十度地观察村子周围的动静,墙上还留着一个个小小的枪眼,万一土匪真的打过来,一家人就能躲在楼里,拿着枪往外打。
每一栋碉楼,就是一个家族的战斗堡垒,是他们在那个乱世里,用钱和智慧给自己家人造的最后一道保护墙。
那些年,像“加拿大村”这样的地方,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地方,村里建了新式的学校,孩子们可以读书认字,还开了诊所,看病也方便。
这里的生活条件,跟周围那些穷得叮当响的村子比,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再次远走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太久,先是日本人打了进来,整个广东都处于战乱之中。
靠着坚固的碉楼和提前储备的粮食,这些华侨村子倒也撑了过去,但真正的冲击,来自之后国内局势的变化。
到了四十年代末期,那些回乡的华侨和他们的家人,心里开始打鼓了。
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回乡之后都用积蓄买了不少地,雇人耕种。
他们在国外待久了,接受的是另一套思想,对于村子的未来走向,心里充满了不确定和害怕。
于是在家族的祠堂里,一场场决定命运的会议悄悄进行,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无比痛苦的选择:是留下来,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将来?
还是干脆放弃这片他们曾经深爱、并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家园,再一次跑到海外去?
最终,对未知的恐惧,压倒了对家乡的眷恋,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,这些碉楼的主人们,做出了第二次离开家乡的决定。
他们匆匆忙忙地卖掉田产,换成金条,然后带着老婆孩子,再一次登上了去国外的轮船。
他们要去的地方,大多还是他们曾经打拼过的加拿大、美国。
在走之前,他们做了最后一件事,就是在自家碉楼最显眼的地方,刻上了自己的名字,也许是希望有一天,后代的子孙们能凭着这个名字,找到回家的路。
从那以后,这些曾经充满了孩子们笑声、大人们谈笑声的华丽洋楼,就这么空了下来,变成了一座座沉默的建筑,静静地矗立在田野之间。
如今的中国,早已不是那个混乱贫穷的年代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,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安稳和机会。
当年的那种心酸与无奈,再也不会发生,但开平碉楼依然静静地站在那里,它像一个无声的讲述者。
今天,当人们作为游客,惊叹于这些建筑的雄伟和美丽时,更应该去了解它背后那段沉重的历史。
因为在那一砖一瓦里,藏着一个民族的记忆,也藏着我们走向未来的答案。
信息来源:中国侨网:江门开平:古村落里有个中西合璧的“新村”中国侨网:盘活广东侨乡百年古屋 一砖一瓦皆有故事发布于:河南省天元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